海南周刊 | 曾对颜:海南最后一位解元
- 来源:海南日报
- 时间: 2025-08-04 10:41:17
白金杰
晚清时局动荡,琼州虽孤悬海外,却并未与世隔绝。海南最后一位解元曾对颜因为北上广东、京师参加乡试、会试,目睹了时代的风云激变,写下诸多感时纪事、痛恨外侮的诗篇,体现了琼州士子的家国情怀。科举制度废止后,曾对颜执掌雁峰小学十年,为海南近代教育作出重要贡献。
海口桂林洋迈德村曾氏宗祠。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耿 摄
落魄子弟 粤闱夺魁
曾对颜(1859—1914)本名庆澄,字镜芙,号少泉。祖上是福建人,因为先世有人到琼南陵水做官,遂安家于此,元末又由陵水迁到琼山迈德村,便落籍琼山。曾对颜撰写的对联“莆田分派琼岛移居百余年,庙貌重新,唯长念水源木本;闽矫登科陵阳作宰廿数世,凤徽共仰,愿不忘祖德宗功”曾挂在迈德村曾氏祠堂里,体现了其对祖辈的敬重与家族的认同。
曾氏经过多年经营,成为“琼台鼎族”。然而到了曾对颜祖父辈,却因卷入命案、招致仇敌,导致家道中落,“举家远避流离,辛苦难以言状”。曾对颜的父亲曾剑泉曾教诲子孙:“古人处颠沛流离之时不忘学问,我家虽破,正宜勉强力学,徐以雪不白之冤。”
曾剑泉本人是贡生,在粤秀书院读书,受到院长陈厚甫的器重。道光二十三年(1843)乡试,曾剑泉的文章被选中,却因为“誊录小讹”而被黜落。到了道光末年,外患迭生,曾剑泉希望有补于世,撰写了《兵书右略》《平夷策》《制炮说》《时弊论》《理财论》等著述,可惜并未刊行。
曾对颜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不幸周岁丧母。父亲曾剑泉“躬自鞠鬻,以父道兼母道”,亲自编写《礼记》《周官》及史书的教材,教授曾对颜兄弟。《琼山县志》记载,曾对颜“天性聪敏,过于其兄,九岁四书五经读毕”,可见他聪颖好学。曾对颜十八岁时,父亲又猝然离世。此后二十年,他发奋读书,然而科场蹭蹬。光绪二十年(1894)乡试,曾对颜的文章已入选,却因名额有限被除名。三年后(1897),三十八岁的曾对颜重到广州,这一次他终于一举夺魁,成为广东最后一位琼籍解元,名动一时。
中举后,曾对颜更加嗜学,传统经典、近代名集,“泰西新出诸书”,无不兼综博览。科举制度废止前,曾对颜曾三次北上赶考,因此眼界更加开阔,思想也日趋开明。
2012年,曾对颜故居被列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料图
感时忧国 新题乐府
明清会试都是在北京举行。曾对颜前两次会试,往返于海南与北京,其间发生了诸多历史大事,强烈激发他感时忧国的情怀,“胸中块垒抑塞磊落积不消,孤怀郁郁思借酒杯浇”,写下诸多诗作。
戊戌政变后,朋友吴少农在京中设宴,庆祝万寿节,曾对颜在席上不禁悲从中来:“噫吁嚱!几人海外称英豪,置身宜在千仞高。方今天下正多事,我辈安可纵情文宴恣游邀。”回到琼州,曾对颜仍十分关注京中时局。庚子事变的消息传来,他先后写下《北望》《哀天津》《后北望》《读议和诏书感作》等诗,其中“风鹤警方传涿郡,水犀军已合天津”“礼天祆庙归焦土,缩地飚轮付劫灰”“茫茫朝局伤孤注,滚滚胡尘动杀声”“漫道贾生能痛哭,忧时我亦泪潸然”“长冀黄灵能再震,珠崖翘首日西斜”等诗句,强烈地表达了他对外寇侵华的愤慨与忧国情怀。
琼州僻远,消息闭塞,正所谓“琼岛燕台隔,传闻信屡讹”,曾对颜等琼州士子便向从外省返乡的人了解京中近况。他们虽远在天涯,但爱国之心却丝毫不减。
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会试,由于庚子之乱中八国联军焚毁了顺天贡院,所以考点临时改在河南贡院。当时谁也不会料到,这居然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会试,次年清廷废除了沿用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
这次赶考,曾对颜与琼山举人粘世玿、林之椿、杨庆鳣等人结伴同行。他们春天就从海口出发,一路经由香港坐船到上海,从上海登陆,赶赴河南。每过一处,曾对颜都有感而发。在香港,曾对颜写下《早抵香江》,提到国家列强环伺,不禁悲从中来:“更向东瀛望,阵云遍海红。龙蛇方起陆,鹬蚌各争雄。危局成孤注,长歌发大风。书生慷慨意,投笔欲从戎。”到江阴,他写下“甘为国家死,捐躯亦何觞”“百日嗟奇劫,千秋恸国殇”等诗句,经过镇江、南京、赤壁、汉口、汉阳等地时,都写下怀古伤今的诗作。
曾对颜等人到达汉口后,天降大雨。同行的林之椿没有雇到车,便滞留在汉口。粘世玿与杨铎堂本已抵达河南信阳,因为雨下不止,被迫折返海口。只有曾对颜经汉阳出发,成功赶往河南。他写下《汉阳早发遇雨》《汽车驶过武胜关》《车中望山间诸村落》等诗。到了河南信阳,他寻访明代文学家、“前七子”之一何景明的故里;在河南确山途中,他度过了清明;经过郾城时,他想到岳飞曾在此驻师,感伤“劲虏凭凌”;到达许昌后,他借古讽今,“魏国山河无剩土,汉家孤寡可怜宵”,抒发兴亡之感。到朱仙镇后,看到岳王庙,曾对颜写下一首长诗,将矛头直指帝王:“君父之仇竟忍置,不恨奸相恨孱王”,足见其愤懑之情。
尽管曾对颜一路跋涉,抵达汴京开封参加了会试,但并没有成功及第。最后一科的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都是广东人,而曾对颜却名落孙山。在返乡途中,曾对颜写下《航海泛琼舟中抒怀》,回顾了初次出岛时,和同乡前贤冯骥声、族中兄弟同舟共渡、抵足谈心的往事,也提到他当年夺魁之时“中岁忽尔冠乡举,才名传遍棘闱里”的荣耀。然而本次落榜让他心灰意冷,“劳生自此谢风尘,莫被山灵更笑我”。他决定放弃科举,退居林下。
曾对颜诗集《还读我书室诗录》。资料图
雁峰掌教 遗泽乡梓
曾对颜此番北上,目睹了近代中国发生的诸多重要历史变革,外侮与内患都令他忧心不已,新生的火车等事物则让他备受震撼,这也促使他较早地转变思想,致力维新。
1905年,科举制度废止后,各地书院纷纷改为学堂,各地书院院长大多改任学堂校长。曾对颜当时任雁峰书院院长,随即改任雁峰两等小学(即高等和初等小学)、雁峰高等小学校长。《琼山县志》记载,曾对颜为改建新式学堂作出诸多贡献,“改造讲堂,添建斋舍,采购仪器,延请专门教员,以期讲授之有益,条议章程,编定学规,皆能正本原而防流弊。”
曾对颜还亲自在学校授课,清末民初,海南亦卷入战火,曾对颜“闻炮声轰击,飞弹流空,讲学不辍”。
授课之余,曾对颜仍然笔耕不辍,他写下《海南新乐府》多首诗歌抨击时政,并将他晚年所作诗歌整理成《还读我书室诗录》二卷,林之椿称赞其诗“古意关河满,遥情寄托深”。
1914年,曾对颜因病去世,时年56岁。他的科举同年、广东名士冯愿得知曾对颜的唁信后,无比感伤。曾对颜生前曾请冯愿为其诗集作序,但序未完篇,人却已故去。为了不负故友的重托,冯愿补缀全文,其中“君粹于学,尤笃于行,本不以诗名,而其诗皆发忠爱之情,不能自已。感遇悲秋之作,论者以为有杜工部之遗音”等评价,可视为对曾对颜一生的评价,凝练概括了曾对颜的学行、诗才与史笔。
(作者系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扫码下载新海南客户端
扫码关注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