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智库·财经观察 | 开通容易关闭难 你被“先用后付”坑过吗?
- 来源: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
- 时间: 2025-08-04 19:07:09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6月27日消息(记者 王子遥)随着今年的618购物节陆续落下帷幕,不少消费者在享受线上购物带来的优惠与便利的同时,却也被部分电商平台推出的“先用后付”所困扰。近日,多名省内居民反映称因“先用后付”造成了“误购”;至于“先用后付”是如何开通的,又该如何关闭,也成了不少居民心中的疑问。
“先用后付”导致“误购”商品
今年的618购物节刚过去没多久,海口市民符女士却高兴不起来。“当时看到很多降价商品都纠结买不买,也不记得有付款或是输入了密码,结果这几天商品陆续都寄到了,这才发现我在电商平台不知何时开通了‘先用后付’。”谈及“先用后付”,符女士分享了她购物时遇到的窘境。
平台在付款时默认推荐“先用后付”。网页截图
无独有偶,家住海口市龙华区的王先生也为“先用后付”所困扰。“618期间我在挑选腰部按摩仪时,想着有领优惠券的情况下进付款界面看看能满减多少,结果被‘先用后付’直接结算了。”王先生说,“我当时想着赶紧把‘先用后付’关了,结果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最终只得先找到按摩仪的订单把订单取消了,这才免于造成误购。”
据了解,所谓“先用后付”,即允许符合条件的用户在购物时先0元下单,收到商品时先试用体验,待点击确认收货键后再进行付款。近年来,“先用后付”逐步成为电商平台力推的支付方式,几乎所有主流电商平台都有提供这一模式。
“在我看来,‘先用后付’主打一个购物时不用扫脸输密码的‘无实感’,这让人在购物时容易没有‘花钱’的顾虑,提升了人们对消费的冲动与冒进。”海口一家跨境电商销售总监陈先生说,“而且从事后的角度,虽说‘先用后付’名义上是‘先试用体验,收货后点击确认收货键后再进行付款’,但事实上我们知道几乎电商平台都默认收货后10-14天后默自动扣款,如今很多消费者在收货后也没有专门去相关界面点击‘收货付款’的习惯与概念,久而久之,就会降低对购物消费的谨慎心理,钱也在无形中就被花费掉了。”
电商平台推荐“先用后付”方式。网页截图
开通容易关闭难 专家建议强化监管
既然如此,为何消费者们会开通“先用后付”这一功能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绝大多数消费者并非主动选择开通“先用后付”,而是在平台方的各种默认推荐下无意中开通的。有的平台甚至会更改默认支付方式,将“先用后付”频繁挂于界面最为显眼的位置,弱化或隐藏其余选项,被不少消费者直言“存在诱导嫌疑”。
值得一提的是,与开通“先用后付”的简单相比,关闭这一功能却是复杂得多。近日,记者先后开通多个电商平台的“先用后付”功能后试图关闭,发现均需要进入多个页面,比如需提前完成此前“先用后付”订单的付款,此后还需拒绝平台多次推荐“再试试看”后才能选择关闭;有的平台内甚至难以找到“关闭先用后付”的界面,使得操作难以完成。
在取消“先用后付”时,电商平台进行“挽留”。网页截图
记者注意到,针对消费者对于“先用后付”的吐槽,去年以来,吉林省消协、辽宁省消协、上海市消保委等消费者组织均先后发布关于“先用后付”的消费警示,明确“先用后付”可能造成下错订单、被收取逾期费用等不好的消费体验;认为平台应该让消费者自主选择是否开通“先用后付”,同时还要设置简单便捷的取消方式,当消费者不需要“先用后付”时可以方便地关闭。
在取消“先用后付”时,电商平台声称会 “失去权益”。网页截图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自由贸易港(区)专委会会长宋向清认为,“先用后付”减少了支付环节的繁琐步骤,增加了购物的顺畅性,但与此同时“先用后付”也容易引发消费者的冲动消费,导致购买一些不必要的商品,给个人财务带来压力,还可能导致部分忘记还款或者对还款时间不敏感的消费者因逾期还款而对信用记录留下不良影响,带来额外的信用风险。“消费者在使用‘先用后付’时应该保持理性,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切实加强对电商平台付款方式的监管,规范平台的经营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扫码下载新海南客户端
扫码关注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